![]() |
|
||||||||||||||||||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务公开 > 通知通告 > 教科室 |
荆州市教育体育局关于举办2018年全市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的通知 |
发布时间 : 2018-05-15 阅读次数 : 8552 |
![]() |
关于举办2018年全市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体(教育)局,荆州开发区社管局,市直各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 根据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关于举办2018年湖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的通知》(鄂教信〔2018〕11号)精神,为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及网络创新运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我局决定举办2018年荆州市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 参加活动的对象为全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及有关行业所属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师、教育技术工作者。 二、活动项目 根据学段和学校类型分组,项目设置如下(各项目界定和说明详见附件3) 1.幼教组:课件、微课、课例。 2.基教组:课件、微课、课例、教师网络空间。 3.中职组:课件、微课、精品开放课程。 4.特教组:课件、微课、课例。 5.教学点: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教育资源应用课例。 三、活动组织 全市2018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由荆州市教育体育局主办,荆州市教育装备与信息化管理中心具体组织承办。各地各校负责认真做好本地本校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的宣传、组织、遴选和推荐工作。 四、评比及设奖 。ㄒ唬┢辣劝旆 由荆州市教育装备与信息化管理中心聘请专家组成评审组,对上报作品进行评审。评审分为技术测试、专家评审两个环节。 1.技术测试:包括资格初审、运行测试等。 2.专家评审:组织专家对通过技术测试的作品进行评审。 。ǘ)奖项设置 1.个人奖。各项目分设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一等奖作品将送省参评。 2.集体奖。设“最佳组织奖”、“团体优胜奖”。“最佳组织奖”以县(市、区)为单位评。巴盘逵攀そ薄币匝Nノ黄姥。主要根据各地各校工作组织和作品获奖情况评定。 五、报送要求 。ㄒ唬┍ㄋ褪奔 2018年5月20日至6月10日。 。ǘ)作品报送 1.各地各校要按要求填写《县(市、区)报送作品汇总表》(详见附件1)和《作品登记表》(详见附件2),并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将纸质版和电子版报送至荆州市教育装备与信息化管理中心(市直学校及幼儿园直接报送)。 2.各地各校要依托湖北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做好参评作品的网络报送工作。报送网址为:http//js.hbeducloud.com/。 六、活动收费 本次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送省参评作品按照省相关要求办理。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李进明 齐金凤; 联系电话:0716—8462375;18972391236; 电子邮箱:2014581752@qq.com; 通讯地址:荆州市教育装备与信息化管理中心(荆州市荆州区屈原路解放巷32号)。 附件:1.县(市、区)报送作品汇总表 2.作品登记表 3.荆州市2018年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项目说明及要求 2018年5月13日 荆州市教育体育局办公室 2018年5月13日印发 附件1 县(市、区)报送作品汇总表 序号 县/区 组别 项目 学科 学段 作品名称 作者 所在单位 1 2 3 4 5 … 备注: 1.此表请市州管理员从作品上报平台直接导出并打印盖章后报送(同时发送电子版),省属中职学校参照填报。 2.“组别”请选填:幼教组;基教组;中职组;特教组;教学点。 3.“项目”请选填对应编号:a.课件;b.微课;c.课例;d.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e1.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e2.教育资源应用课例;f.创新教育教学案例;g.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 4.此表各列内容需准确填报。如因信息填写错误造成不良后果的,责任自负。 附件2 作品登记表 作品 名称 学科 作品 大小 MB 项目 (请准确勾选对应编号) □a.课件; □b.微课; □c.课例; □d.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 □e1.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 □e2.育资源应用课例; □f.新教育教学案例; □g.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 组别: □幼教组 基教组(□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组 □特教组 □教学点 作者 信息 。ㄇ氚慈耸薅钭既诽钚矗 作者姓名 所在单位(按单位公章填写) 联系人 姓 名 手机 通信地址 邮编 电子邮箱 作品 特点 。òㄗ髌芳蚪,创作说明等) 作品安装运行说明 著作权 声明 同意将作品免费授权给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心(湖北省电化教育馆)及其合作方使用。 签字: 年 月 日 。ǚ脖ㄋ妥髌凡渭颖净疃,需签字同意本著作权声明。) 推荐 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我(们)在此申明:所报送作品为我(们)的原创作品,我(们)拥有完全的著作权;该作品不涉及他人著作权,我(们)愿意承担由此而导致的法律责任。 作者签名:1. 2. 3. 备注: 1.此作品登记表必须加盖作者所在单位公章,必须 随作品同时提交电子版(对加盖公章的打印版进行拍照或扫描)。 2.不同项目限报作者人数不同,请按人数限额填报 作者,并按其对作品创作的贡献与作用排序。 3. 同一作者同一项目原则上限报一件作品。各项目作者人数上限详见项目说明。 附件3 荆州市2018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 项目说明及要求 目 录 一、课件 - 9 - 二、微课 - 10 - 三、课例 - 11 - 四、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 - 13 - 五、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教育资源应用课例 - 14 - 六、创新教育教学案例 - 16 - 七、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 - 17 - 一、课件 课件指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根据教学设计,将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手段有效呈现的应用软件,目的是辅助教与学,并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可以是针对某几个知识点,也可以是一课时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制作工具和呈现形式不限。移动终端课件作品应能在iPAD、Android PAD等移动教学设备上运行。 各类教学软件、学生自主学习软件、教学评价软件、仿真实验软件等均可报送。 1. 制作要求:视频、声音、动画等素材采用常用文件格式;作品大小不超过700MB。 2. 报送要求:作品应易于安装、运行和卸载;网页形式作品可用通用Web浏览器浏览。如需非常用软件运行或播放,请同时提供该软件。 3. 评审标准 课件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设计 30 教学目标、对象明确,教学策略得当; 界面设计合理,风格统一,有必要的交互; 有清晰的文字介绍和帮助文档。 内容呈现 25 内容丰富、科学,表述准确,术语规范; 选材适当,表现方式合理; 语言简洁、生动,文字规范; 素材选用恰当,结构合理。 技术运用 25 运行流畅,操作方式简便、快捷,媒体播放可控; 导航方便合理,路径可。 新技术运用有效。 创新与实用 20 立意新颖,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表现力; 能够运用于实际教学中,有推广价值。 二、微课 指教师围绕单一学习主题,以知识点讲解、教学重难点和典型问题解决、实验过程演示等为主要内容,使用摄录设备、录屏软件等拍摄制作的微视频课程。主要形式可以是讲授视频,也可以是使用PPT、手写板配合画图软件和电子白板等录制的批注讲解视频。 1. 制作要求:报送的微课作品应是单一有声视频文件,要求教学目标清晰、主题突出、内容完整、声画质量好。视频片头要求蓝底白字、楷体、时长5秒,显示教材版本、学段学科、年级学期、课名、教师姓名和所在单位等信息,视频格式采用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flv、mp4、wmv等),画面尺寸为640×480以上,播放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总大小不超过100MB。 根据学科和教学内容特点,如有学习指导、练习题和配套学习资源等材料请一并提交。 2. 评审标准 微课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目标 10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明确; 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教学设计 10 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适当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模式。 课程内容 30 内容科学、表述准确;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求,便于学生自学; 内容为重点、或者难点、易错点。 技术运用 30 媒体呈现方式恰当; 视频/画面合理布局,成像清晰,无质量缺陷; 音频为普通话,音质清晰。 创新与实用 20 能适用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触摸一体机、交互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等媒体; 具有示范性和推广价值。 三、课例 课例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的课堂教学案例。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如:翻转课堂、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教学方式,一对一学习、移动终端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意创作教学等。 翻转课堂教学课例: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学生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网上查阅资料,互相讨论交流等形式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吸收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下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作而完成。 基于网络的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学课例:是指利用网络,基于问题的学习或基于项目的学习课例。学生从真实世界的问题或项目出发,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强调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寻找问题解决办法,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能力。强调充分应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知识获取、管理,沟通互动、探究合作、组建虚拟学习社区。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课例:是指在每位学生均拥有一台数字化终端设备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新型教学方式。 移动终端课例: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移动终端技术,把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促进教学过程整体优化。 1. 制作要求:报送的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主要教学环节应有字幕提示。课例视频采用常用视频文件格式。如果是时间较长的活动课程,则只需要几个关键环节的视频录像剪辑。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反思须一并报送。作品总大小不超过700MB。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 2. 评审标准 课例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目标 15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明确; 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教学设计 25 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适当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模式。 教学行为 25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调控教学活动; 围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教学效果 25 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反思 10 有及时的反馈、评价和课后反思。 四、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 指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资源应用、备课授课、在线作业、辅导评价、学情分析、师生互动、家校互动、网络研修等教育教学活动效果突出的案例。 1. 制作要求:提交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素材制作的PPT文档、教学活动录像和其他材料,综合反映教师网络空间的日常应用情况和应用效果。同时提交空间使用说明文档,包括空间网址、评审专用临时账号密码和使用指南等。报送形式: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 2. 评审标准 教师网络空间应用案例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内容建设 10 个性化设置合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 栏目内容丰富,记录完整,更新及时; 原创性、生成性资源丰富,访问量大。 教学应用 40 备课、教研、教学等活动记录完整; 教研形式、内容有创新,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多种教学活动丰富; 在线指导,在线作业、测试等分层、个性化学习评价诊断全面; 师生互动、家校互动信息丰富,效果良好。 应用效果 30 支撑常规教育教学活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有效果; 成果丰富,能力素质教育成效高; 形成师生互动、家校互动新模式; 促进学校数字资源建设与共享。 特色创新 20 在网络教研、网络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等某个或多个方面,形成了应用模式,有效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 五、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教育资源应用课例 面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教学点,征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典型教学设计方案和课例。 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应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性,突出展现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应用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育教学的重难点等方面内容。 教育资源应用课例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的课堂教学案例。包括课堂教学实况录像、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等方面内容。 1. 制作要求 。1)教学设计方案:使用Word、WPS等格式。 。2)教育资源应用课例:应是根据教学设计所完成的课堂实录。应展现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过程完整,画面清晰。建议进行适当的后期剪辑处理,在适当环节插入教学资源呈现画面,保证资源呈现画面清晰可见。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教学反思须一并报送。课例视频采用常用视频文件格式。作品总大小不超过700MB。每节课为一个标准课时。 2. 评审标准 教育资源应用教学设计方案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学习者特征分析 15 准确分析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和初始能力; 把握信息化环境对学习者的影响; 教学目标 15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明确; 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教学策略 25 教学方式设计符合学习需要和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选择恰当; 教学过程设计合理; 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教育资源 25 学科教育资源选择恰当; 信息技术运用合理;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新课堂教学。 学习者评价 20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中的优势; 关注个体差异,评价指标和方法多元化; 注重过程,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教育资源应用课例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教学目标 15 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教学目标明确; 提高学生信息技能和素养。 教学设计 25 教学情境符合教学目标和对象的要求; 恰当选择应用学科教育资源; 注重学科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采用符合教学要求的学习模式。 教学行为 25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差异; 能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调控教学活动; 围绕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教学效果 25 教学和信息素养目标达成度高; 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反思 10 有及时的反馈、评价和课后反思。 六、创新教育教学案例 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且成效显著的案例,如数字创作教学、机器人教育教学、创客教育教学、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等。 1. 制作要求:须提交案例介绍文档、教学活动录像和相关材料。案例介绍文档可包括:教学环境设施与课程建设、教学应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推广情况等。教学活动录像:反映创新教育教学情况,针对案例特点,提供合适的教学活动录像,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堂教学实录、多节课堂片段剪辑、专题介绍视频等多种形式。使用mp4等常用格式,大小不超过500M,时间总计不超过50分钟。相关材料: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资源等。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 2. 评审标准 创新教育教学案例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课程建设 15 教学环境设施满足需求,有特色; 课程建设完整,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 教学资源丰富,形式多样。 教学应用 35 教学活动过程记录完整,材料齐全; 教学方式多样; 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30 有常态化应用,学生深度参与,活跃度高,教学效果突出; 教师、学生成果丰富,校内外评价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特色创新 20 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资源共享、机制创新等方面有特色; 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七、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 指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程教学,转变学习方式,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案例。包括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实训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方式。鼓励思政课、教师教育类的信息化教学案例报送。 1. 制作要求:须提交案例介绍文档、教学活动录像和相关材料。案例介绍文档可包括: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成果、获奖情况、推广情况等。教学活动录像:反映信息化课程教学情况,针对案例特点,提供合适的教学活动录像,可以是具有代表性的单节课堂教学实录、多节课堂片段剪辑、专题介绍视频等多种形式。使用mp4等常用格式,大小不超过500M,时间总计不超过50分钟。相关材料: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资源等。作品以zip压缩包格式报送,总大小建议不超过700MB。 2. 评审标准 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分值 评比要素 课程建设 15 信息化软硬件符合教育教学需求,有特色; 课程建设、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课程资源丰富,信息技术运用恰当。 教学应用 35 教学活动过程记录完整,材料齐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形成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30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学生深度参与,活跃度高;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学习能力提升明显; 学生、教师、学校评价好。 特色创新 20 在课程建设、教学实施、资源共享、机制创新等方面有特色; 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 |
![]() |
|